新闻背景:
郑州“共享厨房”事件迎来官方通报。据报道,有关部门表示,经查,“共享厨房”合伙人张某某家庭名下有90.2平方米小产权房一套、40.52平方米小公寓一套,分期付款购买白色马自达3轿车一辆。社会爱心人士赠予款额579888.25元,款项保存在银行卡、微信及支付宝中,均未支出。
【资料图】
事件仍需继续调查
面对“排量式”的质疑,当地官方及时通报。从通报内容看,此前一些网友所质疑的问题并不存在,比如所谓“开宝马住别墅”实属信口开河。张某某确实有房有车,而房是自住房,买车也不是一次性付款,认为他靠“共享厨房”而发家致富,并不属实。【详细】
但是,这并不能平息舆情。因为,公众更为关心的是,抗癌“共享厨房”九年以来,每年收到的捐赠,包括日常生活物资和善款,是如何使用的?是否真正用到病人及其家属身上?是否向社会公开过清晰的捐赠流向?【详细】
公益与生意是否应该“绝缘”?
有网友认为,个体做公益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爱心事业是有成本的,赚点钱无可厚非,非要穷困潦倒才能凸显正义感吗?“共享厨房”从一开始赢得鲜花掌声,到如今引发“是公益还是生意”的质疑,一个核心问题是公众对“公益与生意是否应该‘绝缘’”的认识不一。【详细】
现实中,不仅是张某,各地不少类似的“共享厨房”,大都是采取“公益+商业”的运营模式。而公益慈善商业化,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没有任何监管,只凭良心,这些捐赠到底是进了运营者的手里,还是真正帮助了患者家属,就成为一笔无人知晓的“糊涂账”。【详细】
公开透明是慈善事业的“生命线”
慈善活动的成本如何核定?是否允许其有微利以维持运转?人们反感的不是爱心活动赚取一定利润或声望,而是公益与商业不分甚至“挂羊头卖狗肉”。我们不能苛求献爱心之人“勒紧腰带”生活,超出通常能力限度的爱心之举注定不可能走远。正如网友所说:“有很多人需要公益力量的帮助,哪怕它不够完美”。【详细】
不能让张某某寒心,也不能让爱心人士痛心。如果他们捐赠的财物未能合理使用,如果共享厨房体现不了初衷,受伤的恐怕不只是在那里做饭的患者和家属,还包括社会大众,乃至慈善事业。人们常说,要把慈善事业做成人人信任的“透明口袋”。做慈善,需要善心,也需要专业能力,更需要主动接受监督的行动自觉。越透明越能赢得信任,越能行稳致远,越能实现良性发展。【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人民网、红网)
V视角:
@滚雪球:做人做事,最重要的是诚实守信。
@西兰花来乐:被“流量”带火的共享厨房,最终被“流量”反噬。
@星际穿越:希望事件能进一步调查清楚。
@海之心:不能让做慈善的人寒心。
@草原的小蘑菇:到底是生意还是公益?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共享厨房”引发争议也是一件好事。“民间慈善”或许只是来自于普通人的一些想法,起初难以面面俱到,指望他们能拿捏好“边界感”更是困难。中国这么大,对同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这个共识就是,民间自发的慈善应当被呵护。只有让民间慈善有法可依、有路可走,才能既不让行善者心寒,也能保障好公众的知情权。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