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研究机构的助力。3月15日,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仪式暨碳中和论坛在北大举行。记者了解到,碳中和研究院是北京大学面向2030年重点布局建设的四大交叉平台之一,也是北京大学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重点。首任院长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朴世龙担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研究院聚焦六大研究方向,正筹建碳达峰碳中和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记者从北京大学获悉,碳中和研究院将以战略性、综合性和前沿性研究为重点,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助推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如期实现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和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北大智慧和北大力量。
同时,碳中和研究院设置了六大研究方向。
研究院将以“面向国家需求、引领科学前沿”为宗旨,围绕气候治理政策体系构建、降碳与污染治理、能源与产业结构转型等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建立数据库与模型模拟平台、产学研融合交叉平台和碳中和智库平台。
在研究上,主要是开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碳中和与气候环境协同效应、零排负排关键技术、能源系统工程、经济政策与管理、气候立法与全球气候治理等六大研究方向,合力攻关解决国家“双碳”战略需求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引领“双碳”科学基础、工程技术、政策与治理等领域学科发展,打造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双碳”创新研究高地,推进“双碳”高层次人才培养,形成国家“双碳”决策思想库和国际碳中和学术交流合作中心,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重大科技支撑和高水平决策支撑。
与此同时,研究院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双碳”人才培养体系。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秉持“理论建构-科学突破-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区域实践-全球行动”的交叉学科发展理念,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培养方案、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和多元化的国际培养模式。
目前,北大也在筹建碳达峰碳中和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共设置四大方向,分别是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理学学位)、“双碳”关键技术与能源转型(工学学位)、“双碳”与全球治理(法学学位)和“双碳”经济政策(经济学学位)。
多所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院,专家建言如何避免同质化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已有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多所高校成立碳中和研究机构。
如何避免碳中和研究院的同质化发展?当日,多位与会者为北大碳中和研究院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北京大学校长、中科院院士龚旗煌对碳中和研究院的成立提出三点希望:一要坚持“四个面向”,奋力攀登“双碳”研究学术高峰;二要加强校内挖潜,汇聚多学科力量服务“双碳”战略;三要拓展协同合作,凝聚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快实现“双碳”目标的强大合力。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委托特别代表书面致辞。他表示,希望研究院办出特色,充分发挥北大学科综合性强的优势;突出重点,聚焦基础科学、关键技术、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突出合作,坚持开放办院,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智库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中科院院士韩启德认为,办好北大碳中和研究院就一定要发挥北大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在重视基础研究和科研创新的同时,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在碳中和研究中的作用,为国家“双碳”政策制订和社会管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据北大介绍,研究院以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工作。目前,研究院拥有双聘教师93人,会聚21个院系和研究院的相关骨干教师。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9人,国家级优秀青年人才26人。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
标签: